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风尚 > 正文

豆瓣8.6高分电影《天工苏作》助力“非遗”文化自信“出海”

时间:2022-06-20 08:06:22    来源:中国电影报    

从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到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纪录电影让 “国潮”、“古风”成为风靡年轻人的新时尚,互联网和“Z世代”年轻人文化合力打造最潮“非遗”,让众多沉睡的珍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。2022年6月初适逢中国文化遗产日,内容丰富的非遗活动陆续呈现,华狮电影发行公司将最新出炉、聚焦苏州传统手工艺匠人的非遗纪录电影《天工苏作》带给海外观众,进一步助力“非遗”文化自信“出海”。《天工苏作》定档北美,即将于6月24日率先在纽约、洛杉矶、旧金山、多伦多、温哥华五大城市的主流院线献映。

纪录电影《天工苏作》由著名导演孙曾田(豆瓣8.6高分代表作《神鹿啊,我们的神鹿》)执导、《舌尖上的中国》配音演员李立宏旁白解说。孙曾田表示:“这是苏州非遗故事首次登上大银幕,将我们国家的传统艺术、审美观念得以传递,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中国的匠人也可以留下影像、也拥有姓名。这是走进和了解非遗的一个最好的开始,也是能在影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魅力的难得机会。”

《天工苏作》将目光聚焦苏州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瑰宝,形成了精致精彩的九个故事篇章:灯彩、核雕、宋锦、明式家具、船点、苏绣、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、缂丝、玉雕。透过十二位不同年龄、不同阅历、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人,讲述中国匠人“择一事、终一生”的动人故事,传递精雕细琢的中国匠心匠魂。影片在李立宏(代表作《舌尖上的中国》)浑厚温润的音色中娓娓道来,带领观众博古通今,走进“苏作”的昨日与今朝,感受中国文化精神内核与新时代匠人精神的传承。

12位传统手艺人是时代的记录者,更是时代的创造者。一门手艺流传千载,其间的流变、传承与革新,以及手艺里所包含的“讲究、哲思和温度”,都在影片中历历展现。

“灯彩”:慢工出细活,传承匠人精神

在“灯彩”篇章里,汪筱文,苏州灯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,不肯向时间妥协,为守住自己心中的灯,倔强地挑战复制极为费时费力、传说中拥有数万个光孔的万眼罗灯。万眼罗灯需切割出至少2万个光孔,75岁的古稀老匠人,每天切割至少五百个,两孔间隙不超过一毫米,日夜赶工,只为再次向年轻人展现“慢工出细活”的苏灯匠人精神。汪筱文娓娓诉说:“灯彩匠人,十年出师,学出来正是最好的时候,手稳、眼快。我今年75岁,我自己知道再也做不了这样精细的工作。但我还是想搏一搏,起码让孩子们看看真正的苏灯匠人是什么样子,极致的苏灯是什么样子。”

“苏绣” :古今中西文化碰撞, 苏绣走上国际舞台

姚惠芬,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。她发明的“简针绣”,2015年申请到国家专利,构图手法近似于起源于14世纪文艺复兴时的素描。中西文化火花碰撞,解构这种精简背后的复杂,耗费了她十年的时间。绣娘的一生都献给了针与线,她把中国苏绣在当代带向世界舞台。在威尼斯双年展“中国主题馆”里,她的作品《骷髅幻戏图》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大谜团,透过苏绣50多种针法演绎呈现,惊艳世界。

“香山帮”:传承和创新,开辟中国“新匠人”之路

“香山帮”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长河里,留下了许多伟大建筑:故宫宫殿群、明代皇陵、苏州园林……时代变迁,香山帮代代相传,屹立不倒至今。薛林根,香山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。他带领瓦匠、木匠、石匠、漆匠、水泥匠一帮兄弟打天下,在他眼里香山帮屹立千年,全靠“讲究”二字。其观点是:只要房子盖得好,工期延长是可以商量的;年轻人缺少实战经验,设计图纸的准确性远不及匠人行走瓦砾之间的丈量。可薛林根的儿子,“香山帮”传人薛东却坚持,施工要按明确图纸,要有准确工期。两代人观念冲突碰撞,传统要捍卫,但时代追赶着你去变化。最终在苏州几百里外,薛东负责的大型项目竣工,全部采用标准化流程、运用大型机械建造,但又极大程度保留了香山帮古建特色。“万物生长、草木枯荣,都有自己的周期。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永远繁荣,除非它能够自我修正,新的时代需要转变一下脑筋。”薛东接受现代教育,但血液里仍留存着香山帮匠人精神,让香山帮既有传承、又有创新,走上一条开阔而艰巨的“新匠人”道路。

“玉雕” :坚持艺术创新,“苏州玉雕”开辟50亿核心产值

近十年,苏州以和田玉籽料为主的玉雕产值超过五十个亿,江浙沪一带最大的和田玉籽料市场就在苏州老城。“对于一个匠人来说,重复劳动是没意思的,但是超越自己也是最难的。而每一次超越,都代表下一次超越更难。”苏州玉雕国家级传承人杨曦如是说。一块石头变成晶莹剔透的玉雕,个中滋味常人难以理解。杨曦坚守的不仅是技艺,也是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不断超越,而这也是苏玉价值迭代创新的核心。

另一位是苏州玉雕省级传承人蒋喜,他经年累月躺在太湖渔船上,在几十吨、上百吨的鱼虾蟹贝间,寻觅一枚枚沉入太湖湖底的古玉。他撰写了著作《太湖沉宝》,并将经年打捞、研究的太湖湖底千年石玉器捐给博物馆。蒋喜表示:“一种延续千年的手艺,从不缺乏大师,但一个产业如果要延续下去,需要多种角色的配合。在苏玉千年历史里,我不过是短暂浮现的一朵轻浪,但玉雕就是我毕生唯一。”

2001年,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成为我国第一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。截至2020年12月,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达42项,位居世界第一。苏州共拥有人类非遗名录6项,国家级名录33项,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0人,苏州和江南文人千年沿袭传承的风骨和云志,为“非遗”纪录电影《天工苏作》的诞生贡献了深厚的土壤。

华狮公司表示,纪录电影《天工苏作》文化出海,于6月24日海外院线上映,将会进一步引领“非遗”文化走向大众,走入海外年轻人的社群文化,代表中国走向世界,让全世界的观众透过大银幕探访千年遗存,感受中华历史长河里中国匠人手艺的精妙,中国匠心不变的坚守。(李霆钧)

标签: 舌尖上的中国 我在故宫修文物 纪录电影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纪录电影 天工苏作

相关新闻

凡本网注明“XXX(非现代青年网)提供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。

特别关注

热文推荐

焦点资讯